作為阜陽師范大學一名即將步入大三英語師范專業(yè)的學生,這個8月,我沒有選擇在家放松,而是帶著對“責任與關懷”的好奇,走進太湖縣人民醫(yī)院,穿梭于產(chǎn)科門診、疼痛麻醉門診、婦科與皮膚科,以志愿者紅馬甲的身份,開啟了一場跨領域的返家鄉(xiāng)社會實踐——在醫(yī)療一線,探尋醫(yī)療領域中善意的模樣。
最初決定參與醫(yī)療志愿時,身邊不乏疑問:“你學的是英語師范,去醫(yī)院能幫上什么?”其實我始終堅信,這也是一次鍛煉自我溝通的好機會,未來的“英語老師”與當下的“醫(yī)者”,有著本質(zhì)相通的使命:前者用語言傳遞知識、以耐心守護成長,后者用專業(yè)治愈病痛、以關懷撫慰心靈,核心都是“以真誠換信任,以善意暖人心”。而這場實踐,更讓我讀懂了這份“共通性”的重量。
產(chǎn)科門診:用“慢半拍”的耐心,安撫新生命到來前的焦灼
產(chǎn)科門診里,最常見的是懷揣期待又藏著焦慮的準媽媽。有人攥著檢查單反復確認流程,有人因對分娩疼痛的擔憂而坐立難安。這時,我總會想起英語課堂上“傾聽比說教更重要”的道理——主動上前時放緩語速,幫她們逐條梳理“掛號—排隊—就診”的步驟;遇到找不清診室的準媽媽,從不說“往那邊走”,而是笑著伸手引路說“請跟我來”,直到把她們送到診室門口;若有人想傾訴緊張,我便靜靜站在一旁,用點頭和微笑接住每一句絮語。
疼痛麻醉門診:用“看見”化解焦慮,讓等候多份安心
疼痛麻醉門診的候診區(qū),總飄著細碎的焦灼——有的患者攥著衣角反復起身,額角還沾著疼痛帶來的冷汗;有的緊盯著叫號屏,隔幾秒就問“怎么還沒到我”,聲音里裹著難掩的急切。他們等的不只是麻醉評估或者掛號就診,更是一份“能緩解疼痛”的安心,而我的任務,就是讓這份“等待”少些煎熬。
原來讓患者耐心等候,從不是“說服”,而是“看見”——就像英語師范課上學的“共情式溝通”,不是講大道理,而是先接住對方的情緒。在疼痛麻醉門診,我讀懂他們因疼痛而起的焦躁,用幾句“懂你的心情”的貼心話,把“未知的等待”變成“有盼頭的準備”。這份陪伴雖輕,卻能像一層軟鎧甲,悄悄裹住他們的慌張。那些候診時的輕聲交流,看似只是“搭話”,實則是讓“等待”不再孤單,讓麻醉評估前的每一分鐘,都多了份被在意的安心。
婦科與皮膚科:以一份細膩的真心,守護患者的需求
走進婦科與皮膚科,場景多了幾分細膩的顧慮。面對因隱私問題羞于開口的患者,我會先安撫情緒,問清楚情況后輕聲提醒“就診時可以和醫(yī)生慢慢說,不用急”;遇到年長的患者不會使用手機進行線上掛號,我會湊近身前,手把手教她們掃碼掛號或者用身份證掛號。
志愿回響:善意是蒲公英,播撒便會生根
十幾天的志愿時光里,我沒接觸過復雜的醫(yī)療操作,做的都是門診臺前“搭把手、多張嘴、多點頭”的小事,收獲卻遠超預期。原本以為只適用于課堂的溝通能力,成了連接我與患者的“橋梁”——這讓我能快速讀懂迷茫的眼神,也讓患者愿意放下戒備接受幫助。
更動人的是善意的傳遞:幫一位阿姨找到診室后,她轉身就幫另一位迷路的大爺指了路;當我笑著對排隊的患者說“別著急,快到您了”,她們總會回一句“謝謝你”。就像醫(yī)院走廊里那些暖黃的燈光,看似微弱,卻能一盞接一盞,照亮整個等候的隊伍。原來,善意從不是單向付出,而是像蒲公英的種子,只要輕輕播撒,就會在不經(jīng)意間生根發(fā)芽。
結語:初心校準,善意無界
如今回望這個夏天,我更加篤定:師范專業(yè)教會我的“耐心”與“共情”,從不是只屬于講臺的技能,而是能在生活每個角落發(fā)光的品質(zhì)。這次醫(yī)療志愿不是“跨界嘗試”,而是一次“初心校準”——無論未來我是站在講臺前教書育人,還是像現(xiàn)在這樣在志愿崗位上搭把手,核心永遠是與他人共情。
專業(yè)有邊界,但善意無界;身份有不同,但關懷相通。這個8月,醫(yī)院里的每一次傾聽、每一次指引、每一杯溫水,都成了我最珍貴的成長印記。未來,我想也把這份收獲變成饋贈:教會我的學生不僅要學好語言,更要學會用語言傳遞溫度,用行動化解他人的慌張——就像這個夏天,我在醫(yī)院里學到的那樣,我堅信病人亦是我的老師。(阜陽師范大學 大學生志愿者:羅熠男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